2011-10-01

中国网友发起"十一长假探光诚"活动


新闻报道 | 2011.09.30
中国网友发起"十一长假探光诚"活动



陈光诚
"十一"长假期间,中国网友将发起"探访陈光诚"活动,同时邀请美国新任中国大使骆家辉一同前往。中国知名作家沙叶新表示,如果身体允许愿意参加此次活动。台湾关注中国人权联盟理事长杨宪宏再呼吁马英九就陈光诚一事表态。

"十一"长假在即,中国网友发起"探访陈光诚"行动,目前已经有多名网友响应这一呼吁。近期不断有网友前往山东临沂,关注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一家的处境以及陈光诚的女儿陈克斯就学被阻的情况。中国知名作家沙叶新对此表示支持和声援,台湾关注中国人权联盟理事长杨宪宏邀请陈光诚"台湾自由行",及再督促台湾总统马英九就陈光诚一事表态。


8月底,维权人士刘沙沙和王雪臻到临沂教育局等部门为陈光诚的女儿陈克斯主张"受教育权";

9月18日,佛教维权人士妙觉法师和维权人士刘沙沙夜闯陈光诚所在的村庄山东沂南县又堠镇东师古村,遭遇近二十位看守的暴力劫持;

9月21日,四位维权人士刘沙沙、邓传斌、黄宾和王雪臻等人和一位以色列记者蕊霞(Rachel)再次前往东师古村,三十多位看守将以色列记者阻拦进村后,对另外的维权人士进行暴力殴打,后当地国保将维权人士遣返。

山东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因在2005年揭露山东临沂当局的"计生黑幕",并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后在2007 年被中国当局判刑四年零三个月。2010年9月9日陈光诚刑满出狱后,当局对陈光诚及全家进行严控,在他的村庄有三十几位政府雇佣的看守人员。今年2月份,陈光诚被看守殴打的视频经由特殊渠道传至海外并对外发布后,国际机构和人权组织等谴责中国当局漠视基本人权。

陈光诚所在的村庄变成了《1984》中的"大洋国"

就"十一长假探光诚"计划,德国之声采访了将要参与的网友邓传斌,他曾于9月21日与其他几位维权人士一起到达陈光诚所在的村口,看守先是砸碎他们的手机,并将几位维权人士带入村口的"看守室"进行殴打并并长时间被限制自由,他们后来被带至当地派出所和被污为"小偷"及"可疑人士",当地国保最后将他们送至车站分别遣返广州、武汉等地。
陈光诚的家,目前被政府雇佣的看守常年监控

实地探访的经历让邓传斌认识到陈光诚一事从个案已经逐渐蔓延,他的家庭、邻居、整个村庄、乡镇都受到影响,当地的百姓深感恐惧,当地的社会形态都变得畸形,就象《1984》小说描写的一样。

《1984》是作家奥威尔的作品。书中描写在一个名叫"大洋 国"的地方,全体人民处于完全监视之下、自由与思想是城中绝迹的珍品,屈从与无意识被训练成一种全民心态。

"只要有人对光诚看守,就会有人不断前去"

对于再次即将而来的再次探访行动,邓传斌告诉德国之声,他们将于10月5日正式开始探访活动,就如前几次探访一样,他们有可能再次遭遇看守的暴力殴打等。他表示:"我们可能遭受的苦难就是挨打和被拘禁,但网友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个行动,我个人认为,极权的高压统治就是依靠在人群当中散播恐惧,驱除恐惧就是直面伤害,目前在网络上发出行动呼吁后,觉得还是很多人还是有恐惧感,但总会有些人愿意抛掉恐惧去面对陈光诚这个事件。有人对陈光诚看守,我相信就会有人不断前去。"

中国知名作家沙叶新在网上发出微博信息:"请网友翻墙搜陈光诚,如你被他事迹感动,为当地暴行愤怒,请参加网上发动的包括请骆家辉同去的'十一访陈'活动,如我身体好我也去。陈为受迫害计生妇女维权被关四年,出狱亦遭软禁不许外出,外界也不许探望。陈是当地维稳者的金饭碗,只有监控他,才能继续分食维稳基金。这是陈案至今未平的主要原因。"沙叶新也告诉德国之声,微博信息确系他本人所发,他为光诚所做的事情感动并对他的处境表示同情:"他应该受到我们帮助。"

"台湾民众希望陈光诚得到真正的自由"

德国之声也联系台湾关注中国人权联盟理事长杨宪宏,他表示就去年陈光诚妻子袁伟静致信马英九一事,他们目前正在敦促马英九作出回应,马政府的一位官员也向他们表示,将于一个和人权有关的重要日期,作出明确的表态,但该官员并未明示具体日期。

另外杨宪宏也在通过两岸已经开放的"自由行"项目,邀请陈光诚和袁伟静前往台湾:"这个项目既然叫做'自由行',台湾是一个自由的地方,我们希望包括陈光诚、袁伟静、艾未未、胡佳等都可以通过'自由行'到台湾,我们正在推动这个行动,10月份会召开记者会,也会邀请官方特别是台北市就此明确表态。"

杨宪宏也表示台湾民众,经由媒体报道获悉并感佩于大陆网友对陈光诚的声援行动:"台湾民众听到这些信息后都很动容,大家觉得这么多与陈光诚素不相识的人能够表达这么强烈的情感,我们看到了中国网友的高尚行为和美德,非常多的台湾人都在关注这件事,马英九也会因为这么多人关心陈光诚,他就必须采取行动,他会知道台湾民众真正希望陈光诚得到真正的自由。"

作者:吴雨

责编:黎京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429955,00.html?maca=chi-rss-chi-all-1127-rdf&utm_source=twitterfeed&utm_medium=twitter

No comments: